共计 1146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第六章 课程1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这种课程理论属于()
A. 活动课程论 B. 要素课程论 C. 结构课程论 D. 发展课程论
2.被称为 “ 课程评价之父 ” 的教育家是()
A. 杜威 B. 斯塔弗尔比姆 C. 泰勒 D. 裴斯泰洛齐
3.课程论的经典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的计划,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
A. 强制性 B. 普遍性 C. 基础性 D. 全民性
5.把 “ 课程 ” 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A. 泰勒 B. 斯宾塞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 以学生为本 B. 以学校为本 C. 以知识为本 D. 以成绩为本
7.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综合课程 D. 融合课程
8.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 课程任务 B. 课程制定者 C. 课程设置的要求 D. 课程管理层次
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堂类型上,它属于()
A. 科学课程 B. 活动课程 C. 隐性课程 D. 核心课程
10.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
A. 综合课程 B. 选修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活动课程
11.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A.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 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 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2.()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 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 泰勒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杜威
13.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依据是()
A. 课程任务 B. 课程制定者 C. 课程组织形式 D. 课程管理层次
14.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是 () 的表现。
A. 课程即知识 B. 课程即经验 C. 课程即活动 D. 课程即项目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 课程标准 B. 课程计划 C. 教材 D. 教科书
16.“多元智力理论 ” 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是()
A. 加德纳 B. 孟子 C. 孔子 D. 加涅
17.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A. 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 国家课程 D. 学科课程
18.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 教学计划 B. 教学大纲 C. 课程目标 D. 教学目标
19.美国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及日本的综合活动反映出对 ()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 知识 B. 能力 C. 直接经验 D. 间接经验
20.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 “ 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生课程 D. 教师课程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 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 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 活动课程即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布鲁纳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 综合课程理论
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3.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 活动课程 B. 学科课程 C. 潜在课程 D. 综合课程
24.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 教学大纲 B. 课程计划 C. 教科书 D. 教学指导书
25.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 () 构成。
A. 本文部分 B. 目录部分 C. 后记部分 D. 序言部分
26.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 教学方法改革 B. 课程改革 C. 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D. 教育结构改革
27.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A. 讲授提纲和讲义 B. 教科书和参考书 C. 教科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28.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 的问题。
A. 现代化 B. 综合化 C. 系统化 D. 理论化
29.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和()
A. 实践性 B. 可行性 C. 衔接性 D. 发展性
30.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
A. 形象性与兴趣性 B. 娱乐性与生活性
C. 科学性与思想性 D. 知识性与个性
31.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
A. 课程目标 B. 培养目标 C. 教学目标 D. 教育目的
32.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A. 课程目标 B. 教学大纲 C. 课程计划 D. 教科书
33.国家课程的管理权属于()
A. 国务院 B. 地方教育机关 C. 人大 D. 中央教育机关
34.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A. 强制性 B. 普遍性 C. 特殊性 D. 基础性
35.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 课程目标 B. 课程实施 C. 教学任务 D. 课程评价
36.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 开设哪些学科 B. 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 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7.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 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38.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学校课程 D. 基础型课程
39.地方课程属于()
A. 一级课程 B. 二级课程 C. 三级课程 D. 四级课程
40.下列关于使用教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 新课程将教材视为“圣经”
D.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第六章 课程2 SHAPE * MERGEFORMAT
一、多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A. 课程计划 B. 校舍安排 C. 教学大纲 D. 教科书 E. 教学指导书
2.下列关于 “ 活动课程 ” 的说法正确的有()
A.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B. 活动课程可以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
C. 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D. 活动课程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
E. 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包括()
A. 学习者的需要 B.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 教师的教学风格
D. 学科体系 E. 社会传统
4.活动课程的特点有()
A. 广泛性 B. 灵活性 C. 主体性 D. 实践性 E. 强制性
5.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培养目标是()
A. 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B. 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 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
D. 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E.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
6.泰勒的 “ 课程原理 ” 可概括为()
A. 确定课程目标 B.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E. 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
7.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主要包括()
A. 教科书 B. 活动指导书 C. 参考书 D. 讲义 E. 讲授提纲
8.教科书的编制要求妥善处理 () 关系。
A. 思想性与科学性 B. 观点与材料 C. 理论与实际
D. 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 E. 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
9.课程计划主要由 () 组成。
A. 学科设置 B. 学科顺序 C. 课时分配 D. 学年编制 E. 学周安排
10.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A. 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 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 重视能力的培养 E. 重视个别差异
11.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应该包括()
A. 专家 B. 校长 C. 教师 D. 家长 E. 社区人员
1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A. 内容的丰富性 B. 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控制权 C. 课程结构的更新 D. 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 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3.“三维课程目标 ” 的内容包括()
A. 知识与技能 B. 过程与方法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 智力 E.品德
二、判断题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清朝。( )
2.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
3.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
5. 人本主义课程论者是典型的儿童中心论者,这种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完全按照儿童的兴趣来组织而不考虑学科的逻辑。()
6.“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7.“活动课程论”重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8.“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9. 布鲁纳是“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10.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第七章 教学 1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实现培养人的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 思想品德教育 B. 教学 C. 课外活动 D. 学校管理
2.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
A. 上课 B. 智育 C. 教学 D. 教育
3.教学从本质上讲是()
A. 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B.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的教学活动 D. 学生的学习活动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A. 知识的传授 B. 发展学生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6.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
B. 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
C. 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D.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7.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A.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C. 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B. 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D. 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8.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 唯一选择 B. 内容 C. 途径 D. 基础
9.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 () 特点。
A. 教育性 B. 指导性 C. 间接性 D. 交往性
10.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 间接地获得知识 B. 获得间接经验
C. 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 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A. 获得直接经验 B. 进行科学实验 C. 进行社会实践 D. 学习间接经验
12.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 “ 从做中学 ” 的过程。坚持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杜威 D. 凯洛夫
13.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A. 孔子 B. 昆体良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 B. 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
C.《学记》中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教育思想
D. 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
1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6.教学取得成功的内因是()
A. 教师的主导作用 B. 学校的管理作用 C. 教材的媒介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7.对于 “ 教学活动 ” 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B.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辨证统一的活动
C. 教学活动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D. 学生的“自学”不属于教学活动
18.对于备课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B. 认真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C. 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
D. 教师只需要在上课前进行备课,平时则不需要
19.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工作。
A. 唯一 B. 中心 C. 必要 D. 辅助
20.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A. 领会知识 B. 巩固知识 C. 运用知识 D. 检查知识
21.教学原则是依据 () 制定的。
A.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B. 教育部颁布的文件
C. 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 D. 教学目的
22.苏格拉底的 “ 产婆术 ” 教学原则与下列 () 相一致。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学而知之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 温故而知新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B.《学记》 C.《四书章句集注》 D.《孟子》
24.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A. 孔子 B. 墨翟 C. 董仲舒 D. 朱熹
25.下面体现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 学而时习之 B.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 性相近,习相远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孔子要求 “ 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原则。
A. 理论联系实际 B. 循序渐进 C. 启发性 D. 巩固性
27.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中要贯彻 () 原则。
A. 启发性 B. 循序渐进 C. 直观性 D. 因材施教
28.《学记》中提出的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要求教学中贯彻 () 的原则。
A. 启发性 B. 循序渐进 C. 直观性 D. 因材施教
29.备课的要求不包括()
A. 钻研教材 B. 了解学生 C. 设计教法 D. 批改作业
30.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错误的做法是()
A. 钻研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B. 通过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C. 掌握学科的重点、难点所在 D. 只看教科书,不看任何参考资料
3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原则。
A. 启发性 B. 循序渐进 C. 直观性 D. 因材施教
32.()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A. 上课 B. 智育 C. 教学 D. 教育
3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 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 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D. 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3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A.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C.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D.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5.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是()
A. 上课 B. 智育 C. 写作业 D. 德育
36.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明了、联合、系统和 () 四阶段。
A. 分析 B. 综合 C. 方法 D. 统合
37.《学记》中 “ 不陵节而施 ” 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38.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 原则。
A. 理论联系实际 B. 直观性 C. 巩固性 D. 启发性
39.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A. 教育学的雏形 B. 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D. 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40.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是()
A. 教学组织形式 B. 教学模式 C. 教学方法 D. 教学策略
第七章 教学 2
一、多项选择题
1.属于我国普通教育教学任务的是()
A.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 提高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
E. 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2.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A. 认识的间接性 B. 认识的直接性 C. 认识的教育性
D. 认识途径的有效性 E. 认识的交往性
3.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正确的是()
A.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 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E. 在教学中应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有()
A. 激发学习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E. 检查知识
5.教学原则包括()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 循序渐进原则
6.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
A.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D. 发扬教学民主 E. 引导学生自学
7.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B.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C.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E. 发扬教学民主
D.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8.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复式教学就是同时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 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 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 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E. 复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很差
9.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A. 备课 B. 上课 C. 课外辅导
D.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E.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A. 重点突出 B. 方法得当 C. 目标明确 D. 表达清晰 E. 内容正确
11.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D.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B.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 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E. 发扬教学民主
1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B.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C.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D.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E.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13.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A. 准备好问题 B. 准备好谈话计划 C.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D. 善于启发诱导 E. 做好归纳、小结
1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A. 讨论法 B. 练习法 C. 谈话法 D. 讲授法 E. 实验法
15.根据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分为()
A. 练习课 B. 实验课 C. 讲授课 D. 复习课 E. 演示课
16.“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这句话的依据是()
A. 教学所占时间最多 B. 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
C. 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进行的 D. 教学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E.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17.下列关于练习法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等
B. 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C. 精选练习材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D. 练习的次数和时间越多越好
E. 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
18.教学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
A. 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 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 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 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19.下列对于教学原则的认识正确的有()
A. 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B.“杂施而不逊”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C.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20.进行教学评价要遵循 () 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发展性原则 C. 严格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E.指导性原则
二、判断题
1.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2.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3.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4. 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5. 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的活动。()
6. 知识越多,智商越高。()
7. 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8.《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9.“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10.“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赞科夫提出来的。()
11.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2. 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13.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4. 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属于内部分组。()
15.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看是否完成了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16.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7.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18. 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19. 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的形式。()
20. 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是在课中进行的,而检查书面作业则是在课外进行的。
第八章 德育1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 途径 B. 方式 C. 出发点 D. 关键环节
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 德育内容上 B. 德育规律上 C. 德育原则上 D. 德育方法上
3.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 指导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教育法
4.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 遗传 B. 环境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5.我国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重视 “ 六艺 ” 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 () 主要是德育内容。
A. 礼 B. 射 C. 御 D. 书
6.“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这句话体现了() 的规律。
A.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7.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 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 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 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 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 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9.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 两者相同 B. 前者指导后者 C. 前者反映后者 D. 前者决定后者
10.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受教育者 B. 教育者 C. 教育内容 D. 教育方法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 D. 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1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
A. 知 B. 情 C. 意 D. 行
1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 符合 () 规律。
A. 智育过程 B. 心理辅导 C. 德育过程 D. 美育过程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反映了德育的 () 原则。
A. 导向性 B. 疏导 C. 因材施教 D.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
A. 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 适当体罚也可以
C. 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 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1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关键。
A. 知 B. 情 C. 意 D. 行
17.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
A. 德育原则 B. 德育途径 C. 德育方法 D. 德育模式
18.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陶冶教育法 D. 实际锻炼法
19.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 引导法 B. 榜样示范法 C. 谈话法 D. 讨论法
20.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
A. 比较法 B. 榜样示范法 C. 自我教育法 D. 品德评价法
21.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 陶冶教育法 B. 实际锻炼法 C. 榜样示范法 D. 说服教育法
22.组织活动属于()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陶冶教育法
23.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 品德评价法 B. 榜样示范法 C. 陶冶教育法 D. 实际锻炼法
2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